了,刀还是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是不得不反。
&esp;&esp;再前面马上这位黑衣僧人,一些书籍对他的记载神乎其神,什么朱元璋为皇子们挑选侍讲僧人,姚广孝一眼就相了燕王,走上去对他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王上加白,那就是皇字,朱棣一听大喜,两个造反派一拍即合,从此便开始蓄谋造反了,这纯属胡说八道。
&esp;&esp;且不说那时太子朱标活着,朱棣能造他侄子的反,绝对造不了他仁厚且具威望的大哥的反,另外那时他的其他两个哥哥也活着,就算太子朱标挂了,这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头上,姚广孝要是真有料事如神的本事,算准了那些人全都活不长,就用不着十多年后造反造得那么狼狈,如果不是朱允自己连出昏招的话,朱棣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esp;&esp;再者说,那些书记载的如此详细,时间,地点,人物,表情,动作,心理,对话,详细得都能拍电影了,请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是朱棣告诉他的还是姚广孝告诉他的?称帝之后,朱棣可是一直坚持他是在靖难,是迫不得已举兵清君侧,这唯有他们两人才可能知道的秘密他们绝不会泄露,那么别人是怎么知道的?分明是扯淡了。
&esp;&esp;甚至朱棣入朝觐见朱元璋的时候,见到已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对他言语不恭的事也被一些人解读为这是早有反意,夏浔却认为恰恰相反,再最无能的阴谋家、最愚蠢的造反家,正德朝时的宁王殿下是怎么干的吧,他造反之前刻意买好正德皇帝和朝百官,表现的异常恭训,以致刚刚听说他要造反时很多人都不信。
&esp;&esp;试问比他精明多多、能力强大的朱棣如果早就蓄谋造反,准备夺侄子的宝座了,他还会沉不住气,在朱允面前说出不逊的话来吗?他已经准备充份了?他根本不怕朱允的大军?他生怕朱允不知道他要造反?那他后来又何必装疯卖傻的那般狼狈?
&esp;&esp;夏浔学过犯罪心理学,他认为朱棣正是对老爹把皇位传给了朱允心生不满却并无反心,才用那样愤懑的语气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就和林杨当铺的林北夏林掌柜见到他的时候按捺不住冷嘲热讽其实是同样的心理,如果他真的有所图谋,反而不会如此了。
&esp;&esp;再想想朱允逼死一个皇叔全家,流放四个皇叔全家,这五个皇叔乖乖听凭摆布,他却全无一点怜悯,偏偏燕王造反了,他的孝心来了,他的亲情萌动了,他热泪盈眶地拉着统兵大将的手谆谆嘱咐:“勿伤朕叔!”这他娘的骗鬼呢?
&esp;&esp;他这么干不过就是动摇朱棣造反的决心,告诉朱老四:“放下刀吧,别反抗了,我根本不想杀你。”同时又是在安抚其他的王爷:“千万别跟着他一齐造反,你我对他都没有杀心,哪会把你们当成眼钉呢?”
&esp;&esp;事实上战场上刀枪无眼,朱棣多少次死里逃生,都是他自己拼出来的,靠他手下的兵将救出来的,大将张玉就是为了救他力竭战死,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就是因为浴血厮杀,数次救父,朱棣才为之感动,起了造反成功后立二儿子做继承人的想法。
&esp;&esp;铁铉在济南搞假投降,暗设机关,差点砸死朱棣,朱允听说后先是欢喜不胜,紧接着就升铁铉的官,然后就对着齐泰、黄子澄几个人扼腕叹息朱老四命大,这就是他的“勿伤朕叔?”他自己蠢就以为别人也跟他一样蠢,哪个傻蛋会相信这么幼稚的政治秀?
&esp;&esp;所以夏浔想要寻条出路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棣。不止是因为朱允虚伪,而且因为他蠢得不可救药了。朱元璋真没给他留下能干的臣武将么?杨溥、杨士奇、杨荣、夏原吉、金幼孜、王、解缙、黄淮、蹇义、夏原吉……统统都是在朱棣手里才焕发了政治生命,朱允信任提拔的是些什么人?几个只会夸夸其谈的书呆子,他自己识人不明,怨得谁来?
&esp;&esp;再说武将,总有人说朱元璋把虎将功臣杀光了,可那些功臣权贵集团如果还在,他们就一定忠于建?这纯粹是把历史、政治当童话了。建帝干的就是削藩、削弱武将地位,建立秀才政府。
&esp;&esp;如果那些强大的开国功臣集团存在,皇室纷争一起,他们必然会在其寻找机会最大限度的扩展自己的利益。这种状态一旦出现,大明帝国就会步上两晋、南北朝的后尘!明帝国将成为一个短命的帝国。就算不会这么悲观,北元还未曾经过朱棣五扫漠北、实力犹在,西方的贴木儿大帝虎视眈眈,朱允领着一帮废物草包抑武扬,恐怕大明也要二代而终了。
&esp;&esp;那些功臣固然集团不存在了,不代表他们手下的那些善战的武将都不存在了,四年靖难之战,朱棣多少次死里逃生,打败他的可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明军将领,朱允重用的是谁呢?他大表哥李景隆!大明头号大草包。让一头猪去统领一群狮虎,那狮虎还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esp;&esp;最可笑的是他削藩之心已经天下皆知了,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