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2章(2 / 2)

“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全国64所书院被迫关闭,本就谨慎的书商们更加不敢再承担出版风险。

李时珍为刊刻本草纲目奔走数十年,不甘心愿望落空,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心血之作,毅然从蕲州启程,乘舟东下,前往南京寻求机遇。】

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了南京,当时全国最大的印刻中心。

抵达南京后,他遍访当地大大小小的书商,但遗憾的是出版事宜依旧没有着落。

四处碰壁的李时珍经过一番思量,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的“文坛盟主”。

王世贞惊讶地看着上门恳请他的李时珍,得知对方来意后并不意外,毕竟以他的地位,随口给出几句褒奖就能帮旁人声名鹊起。

【王世贞拒绝了李时珍,因为那时他专注于仙道之说,对所谓的医书根本没兴趣。】

“”

王广咬了咬牙,望着天幕上师父落寞离开南京的背影,骂道:“什么名扬天下的文宗,一点眼光也”

“好了。”李时珍打断徒弟即将出口的恶语,“你忘记天女说的,王大家之前给为师医书的赞言了吗?”

“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篆,臣民之重宝也。”

“单此一言,便可令《本草卷》永垂不朽。”李时珍道。

他对王世贞的拒绝并未感到气馁,如今自己回到蕲州,继续带着弟子行医寻药,为的便是完善书稿,只待有朝一日再携此书往金陵一趟,弥补先前的不甘。

他相信,只要王世贞认真看了《本草纲目》,一定会对它改观,为它作序的。

这时,视频里的时光来到了十年后。

李时珍已经七十三岁了,在古代已是高龄,生命即将走到最后一刻的他带着凝聚半生心血的《本草纲目》,再次上门拜访王世贞。

看着眼前垂垂老矣,奋力为出版而奔走的故人,王世贞十分感慨,终于答应为《本草纲目》作序。

有了王世贞的认可和支持,终于有出版商愿意出资印刷《本草纲目》,然而李时珍未能亲眼见证自己作品的问世,便在三年后抱憾离世。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李建元将书呈献给朝廷,希望造福更多的人。

张居正心想,确实是王世贞的作风。

典型文人该有的毛病一个不落。

若不是对方心性还算可佳,他也不会轻易放过对方,只是摘了他的官帽就让人滚回老家。

王世贞微微张嘴。

他这办了好事,经天幕一放,倒像是耽误了李神医一样。

虽然,的确,有可能耽误了一点点

“不关我事啊!”王世贞叫冤。

都是李时珍太认可他的才华,非要让他来著书序言才会拖了整整十年。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李时珍本人也被称为“博物学界无冕之王”。】

【《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纪念李时珍,在其故乡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畔修缮了他的墓冢,并建立了“李时珍陵园”。这座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厅、药物馆、百草药园以及墓区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于1982年被认定为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在1996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对李时珍的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同时树立了一尊高四米的李时珍雕像,其底座上刻着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赞词。

雕像背后东西两侧分别安葬着两位重要人物:东侧为李时珍及其夫人吴氏共同的长眠之地,他们的儿子在明万历年间所立下的墓碑;西侧则是他父亲李闻言与母亲张氏的合葬之处。到了1980年,在这片充满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正式设立了国家级的文化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